一双灰白运动鞋、一套军绿休闲装,常年走村入户、地头圈舍,跟村民拉家常、摸情况……这就是中煤集团新疆能源公司驻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深度贫困村尼萨村第一书记王勐。驻村两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各个角落,为人热心、待人真诚,被村民们亲切的称呼为“尼萨村百事通”。
扶贫“小白”的“智慧经”
尼萨村地处昆仑山沟壑纵横的深山,海拔高度2800米,属于极度干旱的高寒山区气候,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贫困率高达73%。
2018年1月,王勐被公司派驻到尼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民脱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自来水,没有动力电,没有通讯信号,600多人的村子中有400多名贫困村民……这些情况让初来乍到的扶贫“小白”王勐一宿没睡着觉,他试图在千头万绪中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第二天一大早,王勐就挨家挨户走访摸底。通过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他得知村民最迫切的心愿就是能用上电、通上自来水。一个深度贫困村,缺的不仅仅是电和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长期贫困导致各项工作落后,王勐决定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先建起来,凝聚人心,把村干部的干劲鼓起来。
“我们村以前在乡里排名都是倒数,最怕的就是去开会。王书记来了后首先带领我们学习‘自治区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建立‘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安排工作队员‘一对一’帮带,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力量。去年我们村的排名从原来的倒数一跃到了正数第二,现在去乡里开会,腰杆都挺直了,村干部们也越来越有干劲。”村党支部书记杰力力·阿不杜拉说。
扶贫“能手”的“治家经”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制约着贫困村的发展,更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两年来,中煤集团新疆能源公司领导与王勐奔走于各个部门,争取专项扶持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安装了供电设施、建好了自来水管网、拉起了光纤宽带,中煤集团新疆能源公司出资153万援建了村委会附属工程、捐赠85万元购买了2台洒水车增加村集体收入、捐赠2台变压器为新村委会和幼儿园取暖供电……
“扶贫”,扶的不止是贫,还是心、是魂、是希望、是未来。王勐和工作队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修建“百姓大舞台”,定期组织文体活动;打造村民“阅览室”、播放爱国主义电影……村民的幸福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磨破嘴、跑断腿”,以王勐为代表的中煤人用真心和诚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今,村里灯亮了、水通了、小山村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庭院越来越美丽,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扶贫“达人”的“致富经”
现在的尼萨村,家家户户建起了羊圈和鸡舍。羊圈里的和田羊膘肥体壮;干净的鸡舍里,漂亮的尼雅黑鸡个个精神抖擞。这都是王勐带领工作队员在尼萨村发展起来的特色养殖产业。
尼萨村以畜牧业为主,过去人均牲畜不足10头。如何能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呢?王勐心里明白:想让村子走可持续的致富门路,还得贴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他的推动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3224头扶贫羊赶进了贫困户的圈舍,3500只尼雅黑鸡已经下蛋,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2019年王勐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村民外出学技能。通过定制电子大屏,每天定时播放新闻、爱国教育片、红色经典影片等,让党的声音、让外面的世界走进昆仑深山村民的心中。如孜妮萨·喀迪尔和丈夫经介绍在湖北一家餐馆打工,每月管吃管住还发4000元工资;图荪巴妮的麻辣烫小店营业了,古丽尼亚孜的压面铺也开张了……
“70多人陆续走出大山务工、学习技术,有的又带着一身技能回到大山,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安于现状,这个村庄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封闭的村庄了!”眼看着村民身上满满的干劲,王勐感慨地说到。
2019年,尼萨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至10607元,远远超过当年脱贫线3700元的标准,提前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王勐也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被中煤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